在备考牛津前,黄熙恒基本每个月都会去平江路闲逛,“也没干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各处转悠,听听评弹。” 作为一个“老苏州”,“家”对他意味着很多。尤其是在他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调适之后,“寻根”的过程已经成为了他自我重塑的能量站。
现在的黄熙恒,平和的心态中多带了一份笃定。对此,他笑称:“等我老了,估计会回到平江河里划船吧,哈哈…”
被“意义”一头砸中的少年
康桥在大陆办学近十年,培养了数千学子。学校的每个年级里都有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考满分是因为试卷只有这么多分,而黄熙恒就是其中之一。
他五年级时初来康桥,不仅成绩极优、性格开朗,还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为同学打气,为班级争光都是常事。按照他的话来说,“那时候的我,整个人都在发光,朋友特别多。”
初二时,父母为他选了一所位于美国的学校,他便提前“留洋”,他的人生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美国的一切都无可挑剔,学校环境很好,同学也很友善,他一开始觉得自己适应得不错,还参加了不少活动。
慢慢的,国外环境的新鲜感过去,真实的区别开始渐渐凸显:一个远赴重洋的初中生,在价值观建立的黄金阶段遇到了一个于他而言社交密度相对贫瘠的成长环境。
当一个孩子在理应缤纷的世界里频频扑了空,青春期的反扑远比所有人想的凶猛。“我开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就像和这个世界剥离开了一样,让我觉得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熙恒说不清楚当时到底怎么了,但他那时已经无法出门上课。当初的阳光大男孩,只剩下躺在床上的力气。
他不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离开许多知心好友后,也无法疏解内心如洪水般的情绪,“在那个环境里我开始怀疑自己,我在想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明白。”等熙恒爸爸赶来的时候,他状态不佳。
回国后的熙恒请了整整一年的病假,可一年结束后,升学进程逼近,一切并没有迎刃而解。
“回来之后压力很大,我思考最多的依旧是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我必须要做得更多,如果我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起码会好受一点,即使我知道这是一种偏执,但我没有其他办法,平庸会让我变得更没有意义。”
好在熙恒当初的基础十分扎实,落下的进度很快便让他赶上来了。这在他正处层层焦虑之时,多少带来了些安慰。
但真正把他从深渊中拉回来的是交流,无论是激烈的还是温和的。
据他回忆,回来之后还是有变化的,先是和朋友大吵了一架,疫情时的封控期也让他和家人有了更多彼此陪伴和沟通的机会。“我觉得优秀这一点似乎也没有这么重要了,可能更重要的点在于让自己开心一点,要过上一个自己想过的生活,就是要幸福一点。”
也许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如今的熙恒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陪伴家人,对此,他在升学申请材料上,明确写着这么一条优势介绍:
Brother of a 4-Year-Old Boy, My Lovely Family
四岁的弟弟,我挚爱的家人
Taking care of younger brother on daily basis. Change diapers for him when parents are busy working. Accompany him and tell bedtime stories.
照顾弟弟的日常起居,当父母忙于工作时帮弟弟换尿布,陪伴他并为他读睡前小故事。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熙恒在人生重要的材料上添加上这一条饱含温情的介绍,既是与过去这段不平凡旅程的和解,也是他“涅槃重生”后对自己的全新认知的体现。
学霸的生活切片,温暖又精彩
黄熙恒喜欢理工科,在牛津被录取的专业也是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s)。在教育开始提倡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理工男”的传统形象也早已被00后们刷新了,他们不再是成天顶着厚重眼镜埋头研究的“专才”,而是一个个生活丰富,兴趣广泛的“全才”,黄熙恒自然也不例外。
熙恒从小就聪明,成绩拔尖自不必说,除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他的人生也绝对算得上丰富多彩。
从小学开始,父母和老师就没操心过他的学习,加上他好胜心也强,即使中间有一大段停滞的时间,依然能够在修了10门AP的情况下,在毕业前保持着每学期4.3/4的GPA,并在一些英国生物奥林匹克、美国十项全能等重要学术竞赛中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Global Bronze, British Biology Olympiad
Regional First Prize in Art, in Honor, Division I, USAD
Regional Second Prize in Science, in Honor, Division I, USAD
Regional Third Prize in Mathematics, in Honor, Division I, USAD
Regional Third Prize in Interview, in Honor,Division I, USAD
在学习上的一路绿灯之外,他的生活也有不少精彩之处,因为家里长辈是农民出身,家里养过鸡鸭鹅等禽类,他从小就对小动物们钟爱有加。
刚和他取得联系的时候,说起家里的动物史来便滔滔不绝。一只叫比拉的柴犬、叫小爱的萨摩耶、意外怀了孕的仓鼠、长不大的乌鸡、后来走丢了的乌龟、想借住一星期的蝙蝠都进过他们家的门,就连小区里的流浪猫也常常能收到他的投喂。
如今他最喜欢陪4岁的弟弟干的事情就是带他一起看动物纪录片,去动物园、博物馆看现实里的动物。
他对这些小动物们如数家珍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工作关系,小时候的熙恒和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后来养了狗,他便常能和爸妈一起出门散步了。因此,小动物们不仅是是他们家的亲情粘合剂,更是家人一般的存在,在他生命力留下不少温情的色彩。后来据他回忆,一个温暖的家在他努力走出不佳状态时,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绩优生在学东西上总是有高要求,在采访时,熙恒很少夸赞自己,但他觉得自己饭做得不错,为此还去新东方学过两周的烹饪。“之后在学校上food and nutrition,做一些project时,就会做饭给家里人吃。”
他也喜欢打游戏,不仅游戏打得不错,还有不少意外收获。“修学那一年情绪比较稳定就是因为打游戏交了很多朋友。然后之前那一年,我还给世界上最知名的一个乌克兰电竞战队做过一个月的直播翻译。”
“在生病之前那段时间还有一些别的兴趣,像是田径和足球之类的,但是后来因为抑郁就完全丧失动力了。而且我难过的时候特别喜欢吃东西,所以那一年胖了很多很多,之后想要重新捡回来这些爱好都因为体重的问题没办法继续了。总之就是在生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学习和兴趣爱好之类都全面陷入了低谷期,直到去年年末才慢慢开始恢复。”
升学最紧张的时期过去了,现在熙恒的目标是减肥,他计划在本月12号开始到毕业前瘦下十几公斤,我们也一起可以期待一下学霸的执行力。
回顾熙恒十几年算得上跌宕起伏的人生,与其说感慨万千,不如说深受感动。我们看到了生命力在一个人的身上展开得如此顽强,也为他历经风雨,最终获得了更高层面的平静而欣慰。
人,有着漫长的一生。如果将教育的范围拉至生命终结之前,那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不是知识填空,教育的目的也不应该止步于升学。
康桥深深懂得在青少年时期构建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重要性,正如庄校长所言:“我们一定要还教育一个公道。” 因而在创校之初便着重推行素质教育和品格教育,坚持在授课之余做了许多应试教育时期大家都不看重的“无用之事”,但我们相信当学生们长大后,当初的这些努力远比单纯的知识更令人受益。
熙恒的经历是深刻的,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临困惑的孩子绝不止他一个,如何面对挑战时仍坚守信念,突破重围,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本领。
这个道理,所幸已经被熙恒悟到了。“在之前,我可能没这么密集地想过人生的问题,后来我想我比以前快乐的时候更懂得什么是快乐了,我觉得我现在挺好的。” 他如是说道。